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0669.“虽在耕种收割的时候,也要休息”表就真理植入良善,以及对这真理的接受而言。这从“耕种”和“收割”的含义清楚可知:“耕种”是指真理植入良善,如下文所述;“收割”是指对良善中的真理的接受。“收割”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站着的庄稼”表示正在孕育中的真理(9146节);“穗子”表示作为良善容器的真理;而穗子中的“大麦或小麦”表示接受真理,以及被真理接受的良善。然而,此处要这样来理解,涉及这种收割的人类劳碌会停止,因为经上说“在耕种收割的时候,也要休息”。在安息日“休息”表示重生的第二个状态,这时人体验到平安,并住在天堂里,被主引导;在这个阶段,这些事无需人的劳碌或努力就会实现。“收割”表示真理被良善接受(参看9295节);“安息日”表示一种平安的状态,这时人被主引导(参看10668节提到的地方)。
“耕种”之所以表示真理植入良善,是因为“田”表示良善方面的教会,因而也表示教会的良善;播在田里的“种子”表示信之真理。“田”表示良善方面的教会(参看2971, 3196, 3310, 3317, 7502, 9139, 9141, 9295节);“种子”表示信之真理(1940, 3310, 3373, 3671, 6158节)。
在圣言中,经上常提到地、土地、田地、播种的时候、收割的时候、站着的庄稼、禾场、五谷、大麦、小麦;在这些地方,它们都表示涉及教会的建立和教会中人的重生的那类事物,因而表示与构成教会的信之真理和爱之良善有关的那类事物。表示这类事物的原因在于对应关系;因为地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植物界的事物,都对应于存在于天堂中的属灵事物,这一点从出现在那里的事物很明显地看出来。因为在天堂可以看到新耕的田地、休耕地、平原、花园,准备收割的田地,种植树木的地或小树林,以及其它类似在地上所看到的事物;那里的人都知道,构成天堂的事物,因而构成教会的事物,以这种方式出现在他们眼前。
一个正在阅读圣言的人以为那里的这些事物只不过是隐喻。但要知道,它们是真实的对应,如以赛亚书中的这些事物:
要倾听,听从我的嗓音。犁田的人哪有终日犁地撒呢?岂会开垦耙地呢?岂不就撒种小茴香,播种大茴香?如此收割的人就贮存量好的小麦,选定的大麦和指定的粗麦。祂就这样教导他去判断,他的神指教他。(以赛亚书28:23-26)
这些事物看似隐喻或对比;但它们却是真实的对应,用来描述一个教会成员的改造和重生;这就是为何经上继续说“祂就这样教导他去判断,他的神指教他”。“教导去判断”表示赋予他聪明,因为“判断”表示对真理的聪明理解(2235节);“指教他”当由神来做时,表示赋予他智慧。由此可见“犁田”、“耙地”、“撒种小茴香”、“播种大茴香”、“贮存小麦,大麦和粗麦”表示什么,即:“犁田”表示将真理植入良善;“耙地”表示将这些事物有序排列;“小茴香(译注:black cummin,直译黑孜然)”和“大茴香(译注:cummin,直译孜然)”表示记忆知识,因为这些是为了人能接受聪明而首先学习的东西。“小麦”表示内在人的爱之良善(参看7605节);“大麦”表示表示外在人的爱之良善(7602节);“粗麦”表示这良善的真理(7605节)。
“犁田”由于对应而不是由于隐喻而表示总体的教会的第一阶段,以及具体的每个正在重生,或正变成教会或教会化身之人的第一阶段,这从摩西五经中的这些话明显看出来,申命记:
你不可把混杂的种子种在你的葡萄园里。不可用牛和驴一同犁田。不可穿搀杂在一起的羊毛、细麻做成的衣服。(申命记22:9-11)
这些话意味着良善和真理的状态决不可混在一起;因为“葡萄园”表示真理方面的教会;“田”表示良善方面的教会;“用牛犁田”表示通过良善作准备;“用驴犁田”表示通过真理作准备;“羊毛”也表示良善;“细麻”表示真理。此处的情形是这样:那些在主的属天国度的人处于一种良善的状态,而那些在祂的属灵国度的人处于一种真理的状态;处于这一种状态的人不可能处于那一种状态。谁看不出上面这些话表示更深层次或更高层次的事物?否则,在葡萄园里种混杂的种子,用牛和驴一同犁田,穿搀杂在一起的羊毛、细麻做成的衣服能有什么害处呢?
2718.“来自埃及地的妻子”表示属灵教会成员所拥有的对记忆知识的情感。这从“妻子”和“埃及”的含义清楚可知:“妻子”是指情感或良善(参看915, 2517节);“埃及”是指记忆知识或世俗知识(参看1164, 1165, 1186, 1462节)。本节描述了就其良善的性质,也就是其生命的本质而言的属灵教会成员,即:与他同住的良善是模糊的,但被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光照。从对它的这种光照中,对真理的情感出现在其心智的理性部分,对记忆知识的情感则出现在属世部分。对良善的情感之所以无法像在属天人里面那样在属灵人里面产生,取而代之的是对真理的情感,是因为属灵人里面的良善被植入其心智的理解力部分,与属天人的良善相比,是模糊的,如前所示(2715节)。从这种模糊的良善中在其理性心智里面只能产生并获得对真理的情感,并通过对真理的情感而在其属世心智里面产生并获得对记忆知识的情感。这里的“真理”不是指其它真理,而是指一个人信以为真理的那种真理,即便它本身可能不是真理。记忆知识或“知识”也不是指学者所拥有的那种知识,如艺术和科学,而是指一个人从他所经历的、在日常生活中所听来的,以及从教义、圣言所能吸收的一切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属灵教会成员对这种真理和知识拥有一种情感。
为使人们了解什么叫对真理的情感,什么叫对良善的情感,必须对它们作一个简要说明。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会思考、调查并讨论一件事是否真实、正确。当确信这事真实、正确时,他们又思考、调查并讨论它是怎么回事。他们就这样在第一道门槛处裹足不前,无法进入智慧,直到他们不再有任何怀疑。相比之下,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从他们所处的良善本身认识并感觉一件事是真实的。因此,他们没有停留在第一道门槛处,而是在内室,因为他们已经进入智慧。
以这个观念为例,即:从对良善的情感,或从良善思考和行事是一种属天的天赋。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会讨论这是不是真的,这种天赋有没有存在的可能,它是怎么回事。只要对它充满怀疑,他们就无法进入智慧。但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既不讨论,也不忙着怀疑,而是说:“是的,这是真的”,从而进入智慧。因为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也就是属天人,是从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也就是属灵人停顿的地方开始的;因此,后者所抵达的终点或最远边界恰好是前者的起点。正因如此,属天人得以看见、知道并感觉对良善的情感数不胜数,事实上,和天上的社群一样多。他们还看到,主把这一切社群都联结在一起,形成天堂的形式,以至于可以说构成一个人。同时他们还得以凭感知区分每种情感所属的属和种。
另举一例:一切快乐、祝福和幸福唯独属于爱;爱的性质决定了快乐、祝福和幸福的性质。属灵人使自己的心智纠缠在这些问题上:这是不是真的,快乐、祝福和幸福有没有可能来自其它源头,如来自社会交往、交谈、沉思、学习,或财产、地位、名声和这些所带来的荣耀。只要问这些问题,他就不会确认这一事实:这些东西都不起任何作用;起作用的,唯有投入在它们里面的爱之情感和这情感的性质。然而,属天人不会深陷在这些初步问题的泥潭中,而是说:“是的,这是真的。”因此,他关心的是目的本身和功用或该目的的实现。换句话说,他关心的是爱所生的实际情感;这些情感数不胜数,其中每一种情感都包含无法形容的事物;这些事物在快乐、祝福和幸福方面永远都在变化。
再举一例:应当为邻舍里面的良善而爱邻舍。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会思考、调查并讨论这是不是真的,或它是否正确。他们会问,什么叫邻舍,什么叫良善。他们不再往前迈一步,从而向自己关闭了智慧之门。然而,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会说:“是的,这是真的”,因而不向自己关闭智慧之门,而是进去,并从良善看见、知道并感觉谁比别人更是邻舍,以及他是哪个程度的邻舍,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而为邻舍。因此,与那些只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相比,他们感知到无法形容的事物。
又举一例:人若为邻舍里面的良善而爱邻舍,就是爱主。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会仔细检查这个观念是否正确。你告诉他们,人若为邻舍里面的良善而爱邻舍,就是爱良善,并且由于一切良善都来自主,主就存在于良善中,所以当人爱良善时,他也在爱主,主是这良善的源头和实质。他们会再次检查是不是这样,还会问什么叫爱良善、什么叫良善,主是不是更多地存在于良善中,而不是存在于真理中。只要纠缠于这类问题,他们甚至无法从远处看到智慧。但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则凭感知认识到事情就是这样,并立刻看见甚至通到主那里的整个智慧领域。
从这些例子清楚可知为何与那些对良善拥有情感的人,也就是属天人相比,那些对真理拥有情感的人,也就是属灵人有困扰他们的模糊。尽管如此,属灵人仍能从模糊进入光明,只要他们愿意采取肯定的态度,即肯定一切良善都属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爱与仁构成属灵的结合,并且是一切祝福和幸福的源头;因此,天堂的生命在于从主所获得的爱之良善,而不在于与良善分离的信之真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